为全面推进学校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加快科技强校的建设步伐,围绕“汇聚大团队,构建大平台,承担大项目,产出大成果”的总目标,日前,学校2022年基础研究专题工作会议在丁颖礼堂召开。校长刘雅红、副校长仇荣亮出席会议。各二级单位党委书记、院长、科研副院长、科研秘书、省部级以上重点平台负责人,以及科研人员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由科学研究院院长谢青梅主持。
仇荣亮围绕“强化组织 精准施策 助力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介绍了学校2021年度国家基金申请与资助概况,部署了2022年国家基金申报工作安排。他强调,国家基金对学校基础研究工作非常重要,要紧密围绕六方面开展工作:一是持续做好学校国家基金人才、重点项目提质增效的培育工作,支撑科研人员获批人才和重点类项目,促进科研人员快速成长;二是拓展农业科技前沿交叉创新领域,提升原创性基础研究能力;三是落实国家高质量申请政策,优化基础研究科研群体的测算方案;四是优化布局,统筹谋划,实现项目申报类型的更具层次化、差异化;五是及时跟踪和解读项目申报指南,提前组建申报团队;六是优化评价体系,做好基金工作的顶层设计。
会议邀请了华南师范大学冯启理教授作申报书撰写经验分享的报告,冯启理从科学研究的工作积累、选题构思、项目书科学问题凝练、工作亮点提炼、研究内容的逻辑关系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讲解。深入剖析申请书各个板块的撰写注意事项,特别强调了科研人员要有强大的自信,要避免申请过程中的焦虑情绪,坚定信念、敢于创新,报告为我校科研人员在提高申请书质量方面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会议还邀请了2021年借调国家基金委工作的生命科学院白玫老师作国家基金项目评审流程的介绍,进一步增强了学校科研人员对基金项目评审过程的了解。此外,兽医学院院长冯耀宇和工程学院齐龙教授分享了各自学院在国家基金组织申报过程的措施和管理经验:一是找准定位,“摸家底”、“找原因”,通过“倾听、分享、反转辅导、专家把脉”等具体措施,提升面上项目和青年基金等常规项目的申请书质量;二是树立目标,通过“政策引导、制定战术、常规化练兵”等战略措施,实现重点重大及人才团队项目的持续突破。
刘雅红校长作总结讲话。她总结了学校2021年在科研经费、重点重大项目和科技奖励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并对学校“十四五”期间的基础研究工作提出具体要求:一是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使命意识。积极投身科学研究,开展原始创新,解决国家重大战略,通过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发展为科技自立自强、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二是聚群建设科技平台,夯实科技创新基础能力。优化组配现有科研创新平台,汇聚优质创新资源,承担重大科研任务,产生有影响力的原创成果。主动对接国家基础研究布局,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等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三是推进提质增效,培养人才梯队。完善科研创新人才梯队培养体系,改革完善人才育、引、留机制,依托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培养汇聚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端人才;四是深入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形成纵横交叉学科体系发展新格局。围绕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和现代科技发展趋势,鼓励理工交叉、农工融合、文理渗透,大力推进优势学科与支撑学科、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前沿交叉融合,促成多学科协同创新,形成点上支撑、面上协同的“点面”融合、纵横交叉的学科体系发展格局。她强调,2022年是学校“争创一流”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各二级单位和全体教职工要站在战略高度和学校整体发展高度落实好基础研究各项工作,推动学校基础研究和重大科技突破,为学校“争创一流”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着力推进学校在迈向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征程中取得更大成绩。(文/科学研究院 唐家林 图/宣传部 曾子焉)